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总会有音乐传入耳中,这些音乐的使用与功能经常跟音乐的情绪特质有关。许多人会听音乐,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情绪,特别是为了纾解生活压力;另一方面,餐厅、大卖场或百货公司的背景音乐,也可能是想引起消费者亢奋或轻松的情绪,以种种方式来促进购买。
聆听音乐会引起情绪反应,相信许多读者都有亲身经验。不过,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
音乐模仿情绪反应
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歌唱的情绪表达。试问,“高亢的歌声”会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情绪呢?若是跟低沉的歌声相比,高亢的歌声应该会让我们提升注意力,变得比较紧张、亢奋。令人好奇的是,听别人唱歌,自己为什么会紧张?是担心这么高的歌声会在下一秒钟破音,因而提心吊胆吗?没错,这是一个可能的因素,不过即使你知道这位歌手的技巧高超,不会破音,你的情绪还是会被高音带起来,变得比较“嗨”。高亢跟高音这两个词里面都有个“高”字,这两者究竟如何产生关联呢?仔细想想,自己平常情绪高亢时也会发出高音,特别是极度兴奋或害怕时的尖叫反应。这个时候声带紧绷,导致它的振动频率变高,因此会发出高音。由于高亢的嗓音总是跟“刻意拉紧声带”这个感觉连在一起,因此,当我们听到别人唱出高亢的歌声时,也容易感受到紧张亢奋的情绪。
音乐让我们感受到种种情绪,最重要的机制就是体感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一般而言,体感认知的学习始于孩提阶段,我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建立了心理概念与身体经验、物理世界的关联。举例来说,“紧张”这个情绪概念很容易跟肌肉紧张这个身体经验连在一起,而充满张力的声音(包括嗓音)则具有频率偏高的物理特质。在潜移默化下所学习到的这种意象基模(image–schema),提供了人们理解与推理所需的型态。
我们的各种身体运动都会造成感觉回馈,这些感觉回馈与运动时的心情状态、社会脉络一再同时发生,让我们建立了心理概念与身体经验之间的关联。例如当我们心情雀跃时,脚步变得轻快而不规则,这种半走半跳的方式所造成的感觉,便跟快乐的情绪紧密相连,等到以后再听到这种型态的音乐时,也会觉得这段音乐表现出快乐的情绪。
音乐做为抽象的声响,它并非跟真实世界毫无关系。它其实经常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型态,特别是生物的运动型态,或者是我们自己的运动型态。在各种身体运动形式里面,步态(gait)跟音乐的关联特别密切,由走路或跑步所造成的动觉,便成了我们认知音乐所需的基模。当我们聆听缓慢的音乐与快速的音乐时,可以分别感受到平静与激动的情绪,原因可能是这两种音乐的节奏速度型态分别唤起了我们在行走与跑步时的身体感觉,从而引发相应的情绪状态。
脚步声不仅隐含着情绪,也透露着意图。例如音乐剧《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的歌曲〈你可听到人民的歌声〉(Do You HearThe People Sing)里面,就隐含着万众一心、逐渐逼近的脚步声,听众似乎可以感受到音乐里面所蕴含的坚定信念。
在许多乐曲里面,音乐所模仿的并非引起情绪的刺激物,而是人们的情绪反应及感觉回馈。除了步态之外,心肺活动的感觉也能够由音乐再现。例如有些游戏里面的战斗音乐,增强的音量与打击乐的低沉音色似乎可以对应到玩家的粗重呼吸和剧烈心跳。
音乐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模仿对象,那就是情绪的口头表达。举例来说,我们在悲伤的时候,可能会有哭泣或叹息等反应,在音乐中可以听到这类的口头表达。流行歌曲中有所谓的“哭腔”,这可以说是把哭泣时的哽咽嗓音予以艺术化,成为一种演唱风格。叹息的声音特质之一是音高往下掉,这种“叹息音形”在音乐中也可以找到一些例子。
音乐导致生理反应
借由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音乐的某些形式特性其实是模仿人们的情绪反应,因此能够让听众理解音乐中所表达的情绪,甚至进一步产生情绪反应。当听者被音乐引发强烈情绪时,身体的变化会显示在某些生理指标上面。
由外界刺激所导致的警醒与亢奋状态,会促进手部汗腺的分泌,皮肤导电度随即上升,这就是肤电反应。外界刺激传入后1到3秒内的任何肤电反应,都属于这刺激所造成的结果。什么样的音乐可以造成肤电反应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因人而异,甚至同一位听众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但是根据近年的实验研究,可以引起听众肤电反应的音乐特征多半跟音乐转折有关,包括:音量或音域的改变、特殊的和声或旋律进行、新的声部或乐器进入、从乐团伴奏衔接至独奏(独唱)之处、新的段落开始。
举例来说,流行歌曲的第三次副歌通常会忽然变小声,歌词也可能跟前两次副歌略有差异,这样的转折经常可以让听众提高注意力,仔细聆听第三次副歌的情绪变化,这时候可能会产生肤电反应。
在歌曲的前两次副歌让听众熟悉其强烈情绪及音量之后,第三次副歌巧妙打破这个规律,这样的转折通常可以让听众十分“有感”,产生深刻的体会。
由于音乐可以影响空间氛围与人们的心情,因此在医疗机构里面,以音乐来辅助照护病患的工作,近年已经相当普遍,其中病患的生理指标是评估音乐效果的重要依据。有研究指出,接受手术的病患若是在手术前后数日聆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可以降低呼吸速率与血压的收缩压,并且改善心情。另外,音乐也可以应用在早产儿的照护。有实验指出,播放摇篮曲能够改变早产儿的心跳速率,提升活动力与血氧饱和浓度,增进对于能量和营养的摄取。
有些音乐可以舒缓压力、减低焦虑,其感人力量可能是作用在催产素系统上。有一项实验显示,在手术前让病患聆听纾压音乐,可以提升血液中的催产素,使他们放松心情。另一项实验发现,歌唱课程可以提升血液中的催产素。以上这些实验显示,音乐就像是隐形的亲友,给予支持、带来温暖,音乐的效果似乎类似于亲友的陪伴或拥抱。
音乐虽然相当抽象,但是它的某些形式其实模仿着情绪反应,因此能够让我们体验情绪。人们借由音乐活动以及活动中的身体动作,促进人际情感交流,这样的交流可以弥补语言沟通的不足,并且支持着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合作。
诚如哲学家尼采所说“没有音乐,生活会是一种错误”。